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中医养生

中医求源

  • 时间:2015年5月28日
  • 浏览次数:5284

  

  说到中医,用神奇二字解释或许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感觉。既然如此,那就不免冠以神秘、玄学、经验医学、江湖术士、欺骗等种种的、或好或坏的主观意识。即便是教科书上所写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似乎也和科学有着格格不入的矛盾。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中医到底是否真的那么模糊与神秘,是否一定要在临床实践几十年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经验规律呢?其实并非如此,只是你未能真正走入中医的大门。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这里,内经就给我们下了一个中医的基本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我们后世一直忽略的,或是想重视又无从下手,亦或是重视了又错误理解的五运六气。什么才是真正的运气?内经的运气七篇是否已经反映了它的本质?其实这一切的答案需要在易经中深入寻找,自然柳暗花明。易经作为百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与精义所在,易有象数之别,故有五运六气之分。《内经》沿袭象数的理论,体察天地,似以五六为数,运气为象,结合天文、地理、星象、历法而成。而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故岐伯在后面又说: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个象是阴阳的大象,是阴阳一气之象。
  那么内经把这个“一”分为阴阳,或者分为五行、六气,到底为什么,是怎么分的?这些中医的名词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先看阴阳。每个中医一生都在分阴阳,八纲辨证的源头就是阴阳,但很多人都分不清,或是分得太清。这都不对,因为阴阳是一个东西,根本没有阴阳。这就好比是水,对于水蒸气而言,它是阴,但对于冰而言它又是阳。所以阴阳是会改变的,是模糊的。那古圣先贤为什么要分阴阳?阴阳的本质是什么?这里必须从易经的深刻内涵说起。大多数人都知道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并称之为先天后天,或是体用。其实并不准确。伏羲之图,易之对待;文王之图,易之流行。故孔子为《易》作系,首章就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天地而言,阴阳就是上下左右之对待,春夏秋冬之流行。对人而言阴阳也是如此,故《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这就是阴阳在人体中的对待,而气机的升降沉浮就是阴阳在人体中的流行,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开宗明义,左升右降,一气周流。而阴阳的这种对待与流行就产生了错综,于是就有了变化。举例:六爻皆是阳爻称为乾卦,乾卦的性质是元(大)、亨(通)、利(宜)、贞(正而固),但当最底下的阳爻(初九)变为阴爻(初六)时,就变成天风姤卦,其性为女壮(一阴遇五阳,有阴渐壮之象),勿用取女(以其女德不贞,决不能长久从一而终也),可见仅仅一爻的改变,就从乾的贞之象变为姤的不贞之象,一爻之变性质迥然。虽然这种变化是微小的,但产生的后果却是天差地别,比如体内的水与气,当它在同一位置由于温度能量的变化液化或气化时,或是水与气跑到了不适合自己的位置时,就从原来正常的生理变化变成了病理产物如痰湿、气滞等。这种微弱的变化,却可能是一个复杂疾病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就是区别阴阳的原因,而阴阳的本质就在于构成人这个主体的相同物质之间或是不同物质之间的对待、流行和变化。这就是阴阳。
  而五行呢?如果只是比喻五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五象),那为什么不叫五形?似乎更为贴切。其真正的关键在于“行”字上。“行”说明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状态是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不仅体现在生克乘侮上,更体现在能量的流动,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春、夏、秋、冬、长夏(四季变化的最后十八天)这五个季节一一对应五行,这五个季节对应着生、长、化、收、藏五种方向,这五个方向就可以引导着能量的变化,举例:夏季井水是凉的,而地上的水却是温的,这是由于“长”这个象(火),使得能量充分的升发,使地表内的温度散发于地上,而冬天呢?由于“藏”这个象(水),又使得地表上的水是寒的,而井水(地下水)却是温暖的。所以五行其实是阴阳变化的另一种形态,同时也包含了对待和流行。作为一名中医就要在看到上热的时候想到下寒,要懂得能量的流动,不要被书本的阴阳、五行所迷惑。比如后世滋阴学派所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并不能充分体现阴阳之间的正确关系。为什么容易看到阳的问题?因为阳是显露在外的,是很容易发现的,而阴是内藏于内的不易察觉,且阴阳的变化其实是一种东西的不同表现,阳的现象,比如热,不一定是阳的多余,更多时候是阳不能内敛,是阳的流动出现了问题(流行)。临床很多病人虽然上火却手脚冰凉,虽然发热却十分怕冷,这都是阳不能收敛,而真正一派热象没有寒象的却非常少见。而五行的生克乘侮更说明这种变化是一个整体,一行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四行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实和阴阳一样,只是对待的位置、流行的方向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就会产生病理的变化。用这种思想来理解六气,自然也会一目了然。
  所以中医的“一”既是阴阳,又是五行、六气,包括气血津液,包括五脏六腑、经络骨节,它既是变化的,又是不变的,把一的起点看作阳,阴就是一的终点,故《皇极经世》有“阳为动之始,阴为动之极”之语;它既是圆的直径,也是圆的周长,所以《周髀算经》才有圆出于方一说。这就是《易》的深意,是中医的本质与内涵。因此在我看来,中医是清晰的,是客观的,是自然的大道。世上所有的名词都是人为虚构的,而中医体现的思维的将一以贯之。
                                                                         (九病区 黄吴平)